作文载体话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作文

本文已影响 3.47W人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作文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记载了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这篇文章是先秦纵横家游说言辞的典范之作,劝谏智慧和言语技巧让人津津乐道。而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也表现了唐雎这位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此文同样选自《战国策》。因此,引导学生联读这两篇文章,初探《战国策》艺术特色,学习古人的劝说智慧。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来梳理文艺,在以往学习中也已经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学生学习压力大,难以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本课学习邹忌等人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世,交际修养方面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本文情节结构艺术。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探究古人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本文情节结构艺术。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探究古人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资源]

《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并解释重点字词意思。

明确: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标题交代了本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一篇

任务一:积文言知识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结合注释,串译课文。

A。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B。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出)

任务二:品篇章艺术

阅读课文,请围绕“三”字梳理概括课文情节。

支架:课文首先写了邹忌分别向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徐公谁更美,概括为“三问”。

明确: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三叠”式结构:类似的情节反复三次,重复中有变化的一种结构方式。如:“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彰显整齐对称之美,灵动变化之美。

任务三:品讽谏艺术

活动1,再读课文,找出第三段齐王令中与“讽”意相近的字,并思考交流能否替换更改文章标题。

明确:

讽者,微刺也,婉言规劝。

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

刺者,直伤也。

谤者,广而毁之也。

讥者,讥讽指责。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取譬类比,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又委婉含蓄,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领悟“王之蔽甚矣”,因此,“讽”更合适。

三、联读一本

1、结合课文,联系《唐雎不辱使命》和下列材料,说说《战国策》鲜明的语言艺术。

链接材料1: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曝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明确:①巧言善语的风格:明确对象,把握语气;明了目的,用准技巧——善于譬喻、类比说理、现身说法等

②肆意铺陈的形式:排比对仗、用词准确

2、链接拓展

链接材料2: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四、课堂总结

《战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整体行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善于连类引譬。同学们可以多多这本书,领略古人与语言艺术。

[作业布置]

必做题:积累《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文言词汇。

选做题:推荐阅读《战国策》,领略古人语言艺术。

[板书设计]

篇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情分析:这个单元的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不容易探究,文段里的生字词也不少,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文注释与工具书。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学习古人高超的讽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进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3、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理读课文,

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以《一鸣惊人》的故事导入,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简介《战国策》与作者:(学生参考课下注释和预习资料);

简介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指名朗读1、2、3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请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指出在字音、节奏方面不同的朗读意见。师生共同交流,对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探讨,做出明确的指导。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同桌两人互相释义。存在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对涉及到的特殊文言句式、虚词的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教师着重指导。重在让学生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细读课文,读懂故事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能给文章重新想个题目吗?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注意人物身份和关系)

3、文章是以描写人物对话见长的。请在文中标注出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4、请你读一读“三问”、“三答”,你会有什么发现呢?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如果分角色读课文,你想选哪个人物?为什么?

5、分角色演读“三问”、“三答”,我来当个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请大家各抒己见。师生共同从人物的身份、心理、语气、语速方面加以评价。

6、听了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是怎样想的呢?请同桌互相朗读“三思”的句子。

7、思考:邹忌是怎样进谏的呢?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小结:我们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五)研读课文,感受人物

1、你如何看待邹忌这个人?(评价邹忌)

2、你又是如何看待齐威王的呢?(评价威王)

3、师生进行小结。

(六)品读课文,鉴赏技巧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精彩的对话,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劝谏技巧之妙

——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作业布置: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七、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锻炼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敢于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教学中强调多读多背,但课堂上读的仍然不够;对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时间关系涉及太少。应该再加强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

篇三: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线索,了解劝谏过程

2、了解三叠式结构和类比说理

3、理解主人公邹忌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今天,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成功劝谏齐王的。

二、全文梳理

请大家阅读第一段,思考

1、关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个问题,邹忌问了哪些人?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邹忌认为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的原因是什么?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第一段中,找到了3个“三”,一起来总结一下

其实,本文中,不仅仅有3个“三”,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三”吗?

因此,这篇文章的脉络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清晰地梳理出来了。

三问、三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位

知识补充:

1、三叠式结构:是民间故事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讲故事时,类似的情节反复三次,重复中有变化,适合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逐渐发展成为种固定的程式化结构。这种结构也为其他文学创作所借用。

三、写法赏析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四、主旨探究

因此,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怎样的高妙之处。

知识拓展:

齐威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但在最初却并非如此。

由此可见,齐威王并非一位可以直接谏言的君主,因此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直谏,有可能激怒君王,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设喻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①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

②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五、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邹忌借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样的小事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六、课后思考

学完这篇文章后,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

故事是由一次“比美”开始,那么我们的主人公邹忌,到底美不美呢?

请大家结合这篇文章,给出自己的观点。

篇四: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部编教材(2018)本单元节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本单元教学要求,要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同时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那么,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该如何开展文言阅读教学,落实单元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讽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不可少一批敢于直言、忠君爱国的谏士。而劝谏能否奏效,一来看君王是否贤明纳谏,二来臣子能否“主文而谲谏”也很关键。在本文中,邹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臣子,他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而齐威王是一位开明而睿智的君主,他知错能改,从谏如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课文中邹忌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层层推进到治国道理的论说方式,能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至今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不长,作为一篇浅易文言文,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在单元阅读课文标注上提示,本文为阅读单元课文中的“自读”课文。教学本课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指导讲解两部分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走进文本,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圈点勾画文中常见的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了解文言中常见的句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邹忌讽谏的过程推进,梳理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本文的论说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1、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分类掌握文言文知识,理清文章叙事内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疑质疑,教师点拨突破)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讽谏”艺术技巧,感受课文的当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师讲授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在谏臣魏徵去世后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见,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伟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

[设计意图]

用历史上唐太宗的评价名言导入,使学生对本课所讲内容有大致的印象。

二、介绍相关知识(PPT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PPT课件,学生初步了解《战国策》、邹忌和齐威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策”即“册”也,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策”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策”论。《战国策》作品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极为形象逼真。文中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凡36年。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

3、邹忌事迹。

邹忌又作驺忌、驺忌子。战国时人,齐国相。事田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诸侯并伐。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邹忌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想置田忌于死地。(迫使田忌逃亡于楚国,齐宣王即位,田忌才返回齐国,恢复官职。)此外,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

三、一读课文,正字音,懂词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做练习,查清字的读音,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为下一步理解文意打好基础。

1、正字音。(练习一)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字音。

(2)教师展示应注意掌握的字音。

邹忌(zōu)昳丽(yì)朝服(zhāo)窥镜(kuī)

谏(jiàn)谤讥(bàng)间进(jiàn)期年(jī)

2、懂词义。(练习二)

(1)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分小组讨论协作,自编练习,分别完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同义词区分的归纳任务。

(2)教师出示应该重点掌握的词语。(PPT展示)

①一词多义。

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

孰视之(代词,代指徐公)

吾妻之美我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妻之美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吾与徐公孰美(形容词,漂亮、好看)

美于徐公(介词,比)

皆朝于齐(介词,向、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名词,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吾与徐公孰美(代词,谁、哪一个)

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乃下令(动词,颁布、下达)

受下赏(形容词,下等的)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动词,如、像)

②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臣之妻私臣(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暮寝而思之(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古今异义。

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讽刺,嘲笑

古义:长,文中指身高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义:修理

明日

古义:次日,第二天例句:明日徐公来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古义:偏爱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今义:自私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左右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动词,支配、操纵

古义:指责例句:面刺寡人之过者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④通假字。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⑤区别同义词。

讽:婉言规劝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例句:上书谏寡人者

刺:斥责,指责例句:面刺寡人之过者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例句:能谤讥于市朝

讥:微言讽刺例句:能谤讥于市朝

四、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在前面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从而疏通文意,理清文章层次。

1、理解句意。

(1)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特殊的句式。

(2)教师出示重要句子翻译。

①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B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应为“忌与之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主语,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C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②重点句子翻译。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B。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他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E。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F。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2、疏通文意。

(1)生借助相关资料,小组协作翻译全文。

(2)师明确译文。

[附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五、布置作业

整理重要词语的意义,熟读课文并背诵。

[设计意图]

课后背诵本文,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深入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中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邹忌勇于进谏的精神和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气度。

4、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衔接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思路,积累了一些闻言的实词和句式。这节课,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我们要分析的实际上是一个故事,在分析课文之前,让我们全体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

衔接导入,既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通读课文,把握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到梳理课文内容,层层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文章中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预设:本文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应当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怎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易于被接受,要掌握一定的论说技巧。

2、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说说分别对应什么情节,据此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本课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听后的三思,与齐威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齐国之后的三变化。

“我们可以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整体赏析。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儒家倡导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自省的行为方式和过程情节看,由朝窥引起三问,由三问引出三答,由三答引起三思,由三思引出三比,由三比引出进谏的结果三赏、三变”。①

三、小组合作探究,体会邹忌“讽谏”艺术技巧

1、理解讽谏艺术的技巧及效果。

预设:(1)运用类比说理,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运用设喻说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显得委婉含蓄。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师提示: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重点分析“思”和“善”的妙处。

预设:(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答”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尤其是“暮寝而思之”,表明邹忌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侧面反映了他的贤明。

四、总结升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通过本课的学习,练习历史上的相关人物,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预设: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比如魏徵、屈原、比干、伍子胥、司马迁、触龙等等。尽管进谏的结果有好有坏,但为人臣子的忠心天地可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今的社会,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一些邹忌这样的人才,多一些齐威王这样的领导,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中国古代的讽谏故事。

2、写一篇读后感。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使其采纳谏言,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2、课外拓展

古典文学中的“三叠”式结构

中国古典文学常运用“三叠”式结构,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别致的美感。在《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已展示了何谓“三叠”式结构。《曹刿论战》中“何以战”的三问三答亦是“三叠”式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更是将“三叠”用到极致,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后面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语言的力度和别致之美。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的文言常识的积累,又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展示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在学习中加入学生们自己的体验,多次朗读课文,鼓励他们自编练习,分小组讨论,对人物评头论足,说长道短,写读后感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老师提供一些课外的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适时鼓励……”②让自主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教师不要满堂灌

2、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践中,我推行“三三制”课堂模式。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分组讨论15分钟,老师讲解15分钟。教师要充分利用者15分钟发挥主导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讲与不讲、什么时候讲、讲什么内容、如何讲,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3、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收获了什么、展现了什么,而不仅仅在于教师的精彩表现。一节有内涵的语文课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以讲述故事、自编练习、小组探讨研究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实效。其课堂上老师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尤其是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更能为课堂添彩。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教师更应当具有批判性解读文本的能力③。如有老师这样分析:“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以说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沟通的喜事,拉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④但也有老师运用批判性思维就如此分析:由一“思”到一“讽”,接着就是由一“善”到一“强”,历史的发展真会如此简单顺畅?教师的这种批判性思维就会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大胆质疑文本。学生的思维之门一旦被打开,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就能形成碰撞,在表达和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自然而然地就训练了缜密、深刻、全面的思维。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深度学习。

篇五: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这则语录都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贤君和一位谋士。

2、导入二: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对忠高直谏的魏征评价极高。

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对比两则忠言直谏的故事,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谏艺术。

3、导入三: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二、作家作品

1、链接旧知识:

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请大家谈谈《战国策》的了解。

点拨:谁编辑?史书体例?篇数?内容?“士”产生的背景?该书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卷,详细地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策士(纵横家)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以记言为主,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善于述事明理;语言铺张扬厉,气势恢宏,富有文采;善于语言、讽喻,有耐人寻味的幽默。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纵横家: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

2、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哪些词正体现了《战国策》的记言特点?(讽、谏)邹忌是如何委婉地规劝齐王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和句读

(1)昳丽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2)今齐地方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默读故事,了解大意。

3、自由朗读,注意文言语气和人物语气。

四、疏通文意

(一)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4)朝服衣冠(服:穿戴,名词作动词)

(5)臣之妻私臣(私:偏爱,形容词作动词)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今义:(诽谤,讥讽)

(5)窥镜而自视——窥:古义:(观看)今义:从缝隙里看

(6)暮寝而思之——寝:古义:(躺而不睡)今义:睡觉

(7)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讽,委婉劝说)今义:讽刺

3、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端详)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忌不自信: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5、一词多义

上:①受上赏(上等)②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呈上)

下:①乃下令(下达)②受下赏(下等)

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③皆朝于齐(朝见)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孰:①孰视之(通“熟”,仔细,端详)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的)②孰视之(代词,代徐公)③暮寝而思之(代词,代这件事)④吾妻之美我者(主谓间)

于:①欲有求于我也(对,向)②皆以美于徐公(比)③能谤讥于市朝(在)④皆朝于齐(到)⑤战胜于朝廷(在)

而: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表示并列)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表示承接)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时时而间进;暮寝而思之(表示修饰)

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人)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表判断)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的人)④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话)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

方:①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才,刚)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中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②不宜偏私(私情)

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的上)②门庭若市(像,如)

美:①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②徐公不若君之美(美丽)

6、一组文化常识

讽: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谏: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

刺:意思是当面指责。

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没有贬义。

讥:是微言讽刺。

诽:是背里议论。

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二)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与(客)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邹忌)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进入朝廷去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达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人,受到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人,受到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受到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三)朗读

1、读好讲故事的语气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三个段落,也是三个完整的故事。“比美”故事中的“三问”“三答”展现出人物性情,要读得舒缓,富有生活气息。

“进谏”故事的“三思”揭示了受蒙蔽的原因,“三比”运用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体现了邹忌高超的进速技巧和智慧,要读得自信、真挚。

“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果斯行事的襟怀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成就,要读得紧凑有力,语调高昂。

2、读出人物的语气心理。

(1)邹忌:

一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语气缓和,自信。

二问:“吾孰与徐公美?”语气严肃,急切。

三问:吾与徐公孰美?”试探的语气,急于得到肯定回答。

(2)妻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连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读出强烈的肯定和赞美。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

(3)妾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反问句,肯定语气中透露顺从、畏怯的心理。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4)客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否定式陈述句,读出客套、应付之意。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5)齐王:

一个“善”字,一是从侧面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善”字,写出齐王听后倾心折服,读出赞赏之意。

“乃下令”则表现出他纳谏后立刻付诸实施的决心,读出坚定、急切之义。

五、内容理解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品析关键词——话题:这个字很关键,写出了……表现了……

示例:“窥镜”的“窥”字很关键,“窥”引发了“三问”,是“比美“故事的开端,写出了邹忌英俊、爱美的形象。

(1)“窥镜而自视”的“窥”字很关键,引发了“三思”,为后文“进谏”故事做铺垫,写出了邹忌不盲目轻信、善于思考的智者形象。

(2)“暮寝而思之”中的“思”字很关键,因为思考才引发了后文的“讽”,是“比美”故事的价值所在,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体察各人心理,能够在赞美声中保持清醒的睿智形象。“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也是文章的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以小见大,从而突出了邹忌高超的劝谏艺术,以及心系国家、关心政治的爱国形象。

(3)“私、畏、求”三字很关键。正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引发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讽谏内容,这是类比说理的关键,委婉含蓄,人情人理,易于接受。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进谏艺术。

(4)“王之蔽甚矣”中的“蔽”字很关键,点明整个“进谏”的关键在于除蔽,广开言路。邹忌前文的劝速委婉含蓄,至此却“直言进谏”,邹忌在讲述亲身故事、类比暗示之后,便以“王之蔽甚矣”一句一针见血地直接点明进谏的主旨。水到渠成,振聋发聩,达到了进谏的目的,为后文“善”“赏”奠定基础。表现了邹忌善于劝谏、敢于担当的形象。

(5)“善”字很关键,是“进谏”故事的结局,表明齐王的接纳态度,邹忌进谏成功。也是课文内容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局面。表现了齐王正视自身的缺点,乐于接受劝说的襟怀。

(6)“赏”字很关键,与前文“善”字相承,对待纳谏,齐王不仅有态度更有行动,“三赏”的措施,不惧“面刺”“谤讥”,表现了齐王纳谏的极大诚心、广开言路的胸襟气魄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7)“令初下,群臣进谏,广门庭若市”中的“市”字说明进谏的人之多,齐国的积弊之多,暗合邹忌劝谏的内容“王之蔽甚矣”;表现了邹忌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关心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写出了君主只有广开言路,官吏百姓敢说真话,国家政治才会清明。

(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皆”字很关键,高度概括,点明齐王“纳谏”的效果,不战而屈人之兵,齐国大治,侧面表现了邹忌进谏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主问题”引领的方式,指导学生发现关键字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和高超的劝谏技巧。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发现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邹忌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邹忌(谏)(谋士):

善于思考:邹忌比美徐公,委、妾、客皆以邹忌美于徐公,邹忌“不自信”,待“徐公来、孰视之”,认为自己“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恍然大悟,人们会因偏私、害怕或有求于已而说些讨好的假话。邹忌善于思考,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

善于进谏:他足智多谋,巧于辞令。设喻说理,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切身经历设喻;类比推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设喻:即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个事理,表述某一个主张。)

实事求是: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并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责任担当: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他意识到齐王有可能受蒙蔽后,勇于向齐王进谏。

(2)齐王(纳)(明君):

善于倾听,从谏如流:他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

付诸行动,改革创新:齐威王纳谏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雷厉风行的行动上,有行事果断的理政智慧。敢于直面指责,在“三赏赐”中,“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气度。有励精图治的举措,“皆朝于齐”是“战胜于朝廷”的表现。

同学们交流关于齐威王的历史故事。

预设1:齐威王善用人才。他与魏惠王“比宝”,将人才比作自己的国宝,有非凡的见解。他拜原是平民琴师的邹忌为相,任用被魏王挖去髌bìn骨的孙膑为军师,起用长相丑陋的淳于髡kūn,可以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齐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十分强盛。

预设2: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小结:可见,邹忌讽谏的成功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的。一是邹忌讽谏的智慧,一是齐成王纳谏的气度。

六、鉴赏表达之美

请从构思、语言、详略、选材等角度任选一个,试写课文简评,评析课文的表达之美。

1、层次清晰别致:三叠结构,整齐对称。

(1)文章情节概括: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这样“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三问答:

问妻,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私我也

问妾,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畏我也

问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有求于我也

三类比:

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赐:

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

三变化: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从本文看,“三叠”式结构对表达文意,起到了什么作用?

“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同时见出人物性情;“三思”则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受到蒙蔽的原因;

“进谏”中的“三比”,运用类比说理,是形成关联和类比的关键点,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也是进谏的根本内容;

“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果断行事的襟怀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成就。

(3)“三叠法”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它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回顾古代文学作品中“三叠法”的叙事:刘备三顾茅庐,“三顾”才见他求才之诚心;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三调”才知取经之艰辛;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三打”才显起义之声势。

古人认为“三”代表着“较多”,比“一”多,比“九”少,可谓不多不少刚刚好。“三叠”式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形成了文本振动的频率,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出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大家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时可以关注这一结构特点。

2、语言生动灵巧:精练传神,形象如生。

(1)文章在一词一句之中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如写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用“窥”,将人物暗自、私下品评自己容貌的内心世界传神地突显出来。

(2)“孰视之”则将邹忌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的神情和反反复复做比较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3)写齐王,一个“善”字,写出了齐威王接受邹忌建议的爽快,悬赏纳谏,不惧“面刺”“谤讥”而广开言路,显示了齐王的宽宏大量和治国决心。

(4)句式的安排匠心独运。

文章叙写“妻”“妾”和“客”的回答各只有一句话,却传神地反映了人物的不同心理。妻的回答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强烈肯定与赞美,体现“私我”之情。妾的回答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突出顺从、畏怯心理。客的回答则用否定式陈述句,突显应付态度。似有重复,又有变化,生动灵巧。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3、详略得当:三次详写,一次略写。

三次详写:邹忌比美之事;邹忌进谏;齐王纳谏。最为详细的是比美之事,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妄”,与“客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连续的动作,使人物性情毕现。

一次略写:略写齐威王纳谏后如何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变化,写出了由于“群臣进谏”修明政治使“皆朝于齐”。详处具体生动,略处余味无穷。

4、题材选取:以小见大,类比说理。

邹忌的主要目的是劝谏齐王,而“比美”只是他实现进言的手段。以现实生活的个体经验说理,易于引起齐王兴趣;以家事类比国事,易于引起齐王深思,并自觉接受邹忌之讽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问题的设计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发现课文辞章表达的精美之处,同时用评点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构思、语言、详略、选材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全篇有一个整体把握。

六、课外拓展阅读

1、从邹忌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沟通艺术:说话要注意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在多数情况下,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忠言未必逆耳;

三省吾身: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善于思考:(类比思维、联想思维),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事求是: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正视自己。

2、历史上,邹忌本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谋士。齐威王时代,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帮助齐威王出谋划策,推进改革。在主政齐国期间,他主张赏罚严明,并力荐明臣良将坚守四境。由于有了像邹忌这样一群贤能之土推行改革,齐国国力大大增强。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bǎihé谲狂juékuáng相轻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随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想更多地了解这些谋臣吗?请走进《战国策),感受魅力人物,欣赏《战国策》深邃的艺术风格。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课内对人物形象和辞章表达之美的学习,通过补充邹忌的其他事迹以及《战国策》的艺术风格,把学生兴趣引向课外自主阅读,达成以课内促课外的目标。

3、通读短文,思考:苏代是如何劝说赵惠文王的?他和邹忌的劝说方式有何共同点?

赵且伐燕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参考答案:苏代将赵、燕两国比作河蚌、鹬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喻指赵燕相争秦国得利。他和邹忌一样,都没有直接进谏,而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重大的政治问题。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门庭若市,它的反义词是:“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结束语: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内容理解选择题]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解析]从原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得知妻是热情的,妾是畏怯的,客是逢迎的。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作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解析]“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是邹忌善于讽谏。

B。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选文中的“门庭若市”就是这样的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上门来往的人很多。

C。文中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

D。选文语言朴实、形象,运用对话、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必然是齐王,没有善于纳谏之君,劝谏之臣如何敢谏言,就算敢谏言君主不采纳不也是没用?所以是齐王,看看昏君执政时一些忠直敢谏的人的下场就知道,君王贤明,才是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4、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解析]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并不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而是广开言路,民富国强。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解析]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必然是齐王,没有善于纳谏之君,劝谏之臣如何敢谏言,就算敢谏言君主不采纳不也是没用?所以是齐王,看看昏君执政时一些忠直敢谏的人的下场就知道,君王贤明,才是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解析]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解析]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悟出的道理应是广泛听取意见,更易明白事理。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8、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本来并不美,妻、妾、客却都违心地说他美。

B。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了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的结论。

C。群臣吏民只有获得奖赏,才能说出想说的话。

D。妻、妾、客虽然身份不同,但赞美邹忌的心理原因是相同的。

[解析]从“邹忌形貌昳丽”看出,邹忌美,A选项表述有误;只有君王施仁政,从谏如流,群臣才能说出想说的话,C选项表述错误;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所以赞美邹忌的心理原因是各不相同:妻私,妾畏,客有求,D选项表述错误。A、C、D表述错误,故选BA项。

9、对选文中人物对话的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句式参差错落,庄重典雅。B。句式整齐,通俗简洁。

C。句式对仗工整,言辞恳切。D。多用长句,言辞含蓄。

[解析]本文句式整齐,但并不是对偶,不能说对仗工整,故选B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解析]“间”是偶尔的意思,表示偶尔有人进谏,并不是间接的意思。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11、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

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

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

[解析]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齐王受蒙蔽的情况则略写。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12、下列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并未体现邹忌不畏强权,A表述错误,故选A项。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解析]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反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1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介绍邹忌是一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B。妻、妾、客的问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解析]从原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得知妻是热情的,妾是畏怯的,客是逢迎的。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