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

人间滋味作文

本文已影响 3.76W人 

近来睡前最常读的是汪曾祺的散文,其中乡土人情、兼发议论似乎都需要通过“吃”这一主题来体现,汪曾祺爱吃,也会吃,更会写吃。

人间滋味

他写家乡油色红亮的大鸭蛋,只在结尾处轻飘一句,主题便舒舒缓缓地绕到了乡愁。写昆明各色馆子里的招牌名菜,最后再补一句“多年未回昆明,逢人打听这些馆子大都不在,是为一憾”,就令人平生感慨。写多年前和叔父表弟一同吃的淮扬蘸花椒盐炸鳜鱼滋味如何鲜美,也亦要淡淡地点声他们二人皆以久别人世,闻之竟忽地让人鼻头一酸。

“吃”似乎成为了贯彻汪曾祺人生轨迹的一种特殊纽带,思乡、忆旧、追故人,都只是轻飘飘地一带,不经意地一提,却又充斥全文,蔓延通篇。

我常为一些一笔带过的细节所长吁短叹。沈从文请巴金吃的西红柿饵块米线,老舍每年请大家吃的两顿家宴,似乎这些在书本里鲜亮而遥远的名字一和吃联系起来,便入世,便有烟火,有滋味。他们曾共同经历了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当时他们工资微薄,生活颇为困顿,只能用最简单的食材发明新菜式来苦中作乐。几位教授曾结伴去桥头买烧饼吃,事先定好了费用均分,卖烧饼的人看来人价格算的又快又准,大为惊骇,却不知那人是著名的数理学家,算烧饼价格真算大材小用。诸如此类的场景尽是热热闹闹的,读到最后却顿生悲哀。汪曾祺写文时他们大多已不在,于是一个时代的浮沉起伏,便轻飘飘地浮在一碗西红柿饵块米线上。时移世易,旧友无法重逢,便纸上相会。这是旧时代文人们缄默而会心的默契。打开书本,昆明雨夜的聚会便永远在延续。

汪曾祺在文中写道:“有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爱逛超市、书店,而我就爱逛菜市场。”鲜活的东西是具有生命力的,也会给人以热爱生活的勇气信心。初读汪老写的内蒙古手把羊肉一事,只是口水直流。再读才注意到那短短的前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奉江青之命,到内蒙古采写剧本。”这是一个如此艰难的时期,他却只把羊肉的鲜美滋味留给读者,让那些迫害、惨剧、离别之痛像撒沙空中那样飘散在风里,无处可循。于是我们总记住他带给文坛的温暖,美好和不凡的趣味

曾有人评价他的散文:“平淡之中自有一份难得的文人雅气。”汪曾祺的文风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很深,多口语化表达,往往如话家常,不以词藻取胜。但他多年学习古文,国学积淀使他行文时亦常引经据典,但皆似信口,两种特质在他的散文中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柴米油盐酱醋茶,熟悉的食物像一把寄存人生之旅的钥匙。我信步穿梭在昆明的铁路边上,高邮的元日会里,北京的赏菊宴中,仿佛在文字之中一点一点地擦亮一段人生起伏的轨迹。

汪曾祺在《岁月朝供》中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间滋味便正是大隐隐于此。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