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精选5篇)

本文已影响 4.05W人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精选5篇)

秋千归何处

每每清明,便束手无策。或许是不堪忍受烦闷的爆竹或是呜呜咽咽的啼哭声。年幼尚小,在春去花谢之尾,寻一处芬芳尚在的角落,在阿婆的协助下,乒乒乓乓的锣鼓声中,径自与伙伴体验早已被人忘却的清明习俗,也是最为畅然的一项——荡秋千。

大人有大人的习俗,固然,小孩也有小孩的习俗。他们挑着担子祭拜祖先,队伍晃晃荡荡的,好似一串眼泪,虽是疏疏松松的,却也满是悲戚,一串串泪珠在田埂上滴落。我们也垂头丧气地跟在后边,嘟嘟嚷嚷,何尝不烦呢?耳边是此起彼伏的爆竹声,脚下是凹凸不平的土坑,杂草丛生,稍不留心,便是坚硬的石头出现在毫无防备的脚前,又是一阵哀嚎。正等待着大人们不耐烦地把手一挥:“扶你阿婆回家。”登时,头上的烈阳化为温润的暖水,静悄悄地淌着,杂乱不堪的土地夷为平地,脚下坚硬的黄土显得格外铿锵,我们簇拥着阿婆,去祭拜春天——荡秋千。

古人也很爱荡秋千呀,“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在罗纱飘扬中,蒙胧的面纱下是否罩着少女的那一份开朗与纯真?最美的不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透,薄汁轻衣透。”真的,那一份慵懒与活泼,让她薄汗轻衣。那时的她,莫过于一朵缀满露珠的粉花,在阳光下懒懒地笑,只不过后来花瓣退零,多了分凄美,少了份清纯,恐怕也无心在如烟的花中任衣裙飘扬,荡着秋千了。

去往田间小园的路上,脑海中满是古代少女飘扬的衣裙之间粉红的笑靥,不觉眼中生辉,微微地笑,只顾盼着站上那稍稍破旧的秋千上去,在风中荡呀荡。屏弃古代少女的羞涩与腼腆,放声大笑,也放声尖叫。遂加快了脚步,任凭眼角还挂着泪珠的阿婆柱着拐杖,“笃笃”地走。

但凡站上摇摇晃晃的秋千,我就好似忘了一切,紧紧握着两边的麻绳,使劲催促:“再快点,力气再大一点!”乘着尚未飘逝的花香,一同在空中飘飞,刚想用头顶触及软滑的云,却又在低头的一瞬遇见鲜艳欲滴的黄花。就这样,一沉,一浮,我逐渐明白子她们“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开”的趣味。毕竟豆蔻梢头二月初,正当鲜花怒放,我气喘吁吁地跳下秋千,眼中满是掩不住的笑意在淌。

“笃,笃……”扭头一看,原来是阿婆,她伸出棕褐色的手,在红漆褪落的秋千上摩挲着,摩挲着,苍白的嘴角间露出一抹微笑。我想,阿婆上一次站上秋千又是哪个清明了呢?她头上的蝴蝶结还跟着大红格子裙一同飞扬吗?”

多少个清明,便在稍稍残落的花局中翻飞了几次。时光更迭,在几年几年的变幻中,儿时的伙伴早已认不出,恍然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再次相见,也只是默默地追随着祭拜的队伍,宛然失去了荡秋千的兴致。我不敢提出荡秋千,唯恐他们嘴角一撇,淡淡地说:“荡秋千,几十年代的事了?”

随队前往湘西的路上,我又见到了儿时的秋千,只不过出现在一堆朽犁农具之中,我也只得和朋友伫足望着,和他一同评论着,就像鹦鹉学舌。

我已记不清几年没有回老家,每逢清明,也只是浅浅的和家人客套几句,再无其他。在一大堆礼数之中,我很想插足问一句:“那个秋千还在吗?”

只可惜,我从未说出口,家人的客套多锋芒,怕被刺伤,按下红色的按键,总是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么。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中国色

你知道古人是怎么形容颜色的吗?如果浪漫有排位,那中国传统色就是一骑绝尘的那位。

小学习画画的我,对中国古代的传统颜色有着一种特殊的执着。也许是缘分使然,我偶得一册叫《中国美色》的主题读本,里面介绍了98种中国古代的传统色,我爱不释手。

有一种颜色叫做“落霞红”。乍一听,我就觉得应是一种橘红,一种独属于落日晚霞之红。一查,确是如此。“落霞红”也称晚霞红,是晚霞辉映的颜色。《滕王阁序》有记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它名字的由来。如此诗情画意,我不禁拿起手机翻看起从前拍的晚霞的图片,可越看越不对劲。颜色不对!手机不能拍出落日晚霞的本色!此刻的我仿佛醍醐灌顶。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太阳,和越来越暗的天空,我拉上外套就往门外跑。

妈妈从房间里探出头来:“马上就要吃饭了,你上哪去啊!”我说:“我去追太阳!去看落日本色!”

我从来没冲得这么快过,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楼顶时,一阵凉风吹散了我的疲惫。我往太阳落山的方向望去,还好跑得快。太阳已落了大半,一片极美的明霞染红了天。是真正的“落霞红”,比任何书上的和手机上的颜色都要更鲜艳,更灿烂,更动人心弦。真正是“一江残照落霞红,汀花苹草六朝空。”温柔的晚风推不动暮云,便任由它将那天空与余晖晕染成明黄,浅淡的浮于红光之上,与灰蓝相拥。落日的余晖像融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聚拢的的皎月。我永远爱傍晚的微风和欲坠的夕阳,清醒却赤诚;温柔又勇敢;惊艳又平凡。是不论看多少遍都让人沉溺的美。

可看着看着却又有些遗憾。时光在流逝,冲刷了岁月,多少年前的古人跟我们看的可同是一场夕阳,那时的人们能为夕阳的色彩留下“落霞红”将太阳给大地的一丝轻吻留下,但现在说起“落霞红”又有多少人能想起这独属于落日的仪式感呢?

参天之墨必有其根,淮山之水必有其源。而中华民族之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和文明,这些文明皆化为实质让我们看到:时间参杂着木屑诉说着时代更迭;茶如人生,苦尽甘来;水袖舞,兰花指捻声渐起,二十载梨园无人问。让我们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草原而来的天籁,旷野飘过的记忆;以刀为笔,以简为墨;一纸一砚一世界,一笔一划绘人生。是当木块遇上榫卯,建筑的灵魂就有了最好的诠释,是当色彩与壁画和服饰相碰撞,老祖宗的审美便得以保留。是高山、河流、夕阳、日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如今还能一同笑看,是国画、书法、古乐、京剧,今后还能继续流传。

现在国家将文化传承看的越来越重,不少曾经快被世人遗忘的技艺正重新焕发新的光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传统颜色也能屹立于色彩之巅,被万人所熟知,被大众所喜爱。

愿弦歌不断、薪火相传。

篇三: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焰火炽热情

家乡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怕冷,可偏偏让我们找到了光亮温热的事物——火。如今,村民们过冬时,总少不了火,即使出现了电子火炉,不知为何,少有人青睐着这电子火炉,反而都愿意围坐在柴火盆旁……

今年冬天格外冷,同往年一样,我坐在外婆邻居家的院子里,享受炽热的焰火。火焰在木柴上狂舞,发出“哧哧”的声音。这狂热至极的舞者不断跳动,却如同乱子中的巨兽,无论有如何巨大的力量,也跑不出火盆的屏障。被彻底吞噬的柴火化作片片轻薄的、黑白相间的灰烬,在不大了院子里四处飘飞。家犬似乎也忘了惧火的天性,静静在盆旁趴下,在四周渐升的温度的轻抚下,进入梦乡,我想,不会有人去打扰它……

舍掉舒适的躺椅,甚至是稍有柔软的凳子,只要硬邦邦的木制高脚凳。院子里大约十人,除我以外,都是中老年人。人生已过了中半,听听他们的谈话,往往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他们谈自己一年的收成,话听说到的奇文异事,夸自己的儿女多么优秀孝顺,忆青春时期与这些伙伴的难忘往事。电子火是永不及柴火的,人们愿意选择伴了一生的柴火,承载曾经的柴火。念旧让人总像个菩萨,磨砺岁月的珍珠,它历尽沧桑,却仍溢满光泽,炽热不灭。

火焰将气味炙烤地香甜,让人顿生喜爱。那是早已泡好的糍粑,本还有些硬,很快就渐软了下来,裹着内部的白皮鼓了起来,令人垂涎。温热的香甜缠绕着舌尖,唇齿之间充斥着软糯。电子火炉可能无法烤出这样的气息。围坐在柴火盆旁,若能尝到如此炽热的美味,果真不会选择那无比沉默、毫无狂热的电子火呢!火焰被渲染得温和,像那些热情炽热的村民们,如同他们的言笑,不紧不慢的步伐,手中端着美食……

不止是工作的人、退了休的村民们在田垄留下三季身影。而冬离春始时,迎来孩子们。他们围坐在柴火盆旁回首山峦、遥望星海,同父母、长辈们聊天,村民的身心也终是无比放松了。说来也怪,春节冷啊!为何不为“夏节”,或许有柴火盆的年更幸福,充满似火热情,它让这唯一寒冷的季节也同夏日般温暖了,只是多了一份祥和与安宁,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岁月悠长。

冬季团团转,却终是离去,太阳恢复到了原来的高度角,积厚的雪融化,柴火盆被人小心翼翼又收了起来,堆在院子里的木柴早已消耗得一干二净。只有冬季才有的焰火的袅袅炊烟掺着村民的热情、纯朴、开朗、热爱生活……

失了冬,又惜春。时间在无数流连中匆匆,岁月在熊熊火焰灼灼。村民们又下了地,弯起了腰,呵护新生的幼苗;又下了湖,喂上了鱼,守候又一年的丰收。柴火让四季都温暖,让时时刻刻都热烈美满。

或许对火焰的热爱比不扑火飞蛾,却也愿意赖在火旁。缠绵的暖意熏染南山的落英,人们候着如酥晚风,搀搀飞鸟遗于黄昏云烟,方寸之间,溺入长空下的浴火,斩下辛劳的面庞,待至长夜拥入怀中,如觉生命之静然恬美。

我永远忘不了灰着脸的柴火盆,火热狂舞的柴火,卷起毛边的木柴……焰火映民情,热爱衬炽热。愿与火焰有初恋般的梦幻,与其熔着共同的炽热。

篇四: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看人间烟火

浮生能几许,莫惜醉春风,旧年已渐远,新年烟火气。岁月的斗转千回,镌刻在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岁岁年味之风,历经长河漫漫,依旧而经久不衰,焕发出蓬勃生机。年味八方四面流溢,最是那独有的人间烟火色,抚慰人心,与天地日月同辉。

趁此良辰美景逢佳节,看人间烟火,品年味四溢。

看人间烟火,品风花雪月年味之美。提起起风花雪月,有人说,那是杜甫笔下的“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珍贵时光,是宋代文人赵恒的“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情景,亦是明代冯梦龙笔下的“玉树琼枝作烟萝”的自然景色,或是他自己笔下另一种“淡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超脱世俗的态度描写。但一定不要忘记,还有一种风花雪月,那一定是云南大理的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神奇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独特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独特民风特色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辞暮尔尔,漫步在充满风花雪月的街道上,走过红墙高瓦的古道里,清风拂面,伴随着若有若无的花香,穿越满是古风古色灯笼高挂的小巷,月色渐浓,移步全景,抬头远看是皑皑苍山雪的留白,纵观所处,是一种别有一番滋味的古与今的时空交替,再续前缘的和谐交融。年味将浓,目及所到之处,烟火人间,处处皆是风花雪月的年味之景。

看人间烟火,品美酒佳肴年味之香。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新春佳节,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比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而味觉上的思念,是中国人对思乡怀旧,也是中国人自我留恋童年的味道。在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诞生的一盘盘充满年味的美味菜肴,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生百味。相比日常的饮食,新年里的饮食是独一无二的,熟悉的年味也是无法复制。

看人间烟火,品阖家欢乐年味之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街小巷人群熙熙攘攘,欢声不断,贴对联、画桃符、穿新衣,这盛世如我们先辈所想,终将一片光明,河清海晏。按下拍照的快门,记录此时此景:声声爆竹辞旧岁,三干灯火尽长明,“如花如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烟火气息绵延干里,阖家欢乐之声,悦耳动人而又温馨,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绚烂至极,正是年味好浓意。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随着旧年的尾声渐行渐远,新年如旭日东升,在时光的长河中冉冉升起。携带着新的希望与生机迎接新的际遇,踏着青春的步伐,让我们携手共赴一场生活的新征程,书写属于自己的璀璨华章。

篇五: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绣·冬

岁月骛过,山河浸远,天清地阔。不变的,是外祖母与我的执着追求,葳蕤生香;不变的,是温存于我心中的冬至,自此,山水一程,阡陌多暖春。

黄昏饭后,经考试困扰的我犹如冬至寒风中的树枝,“吱嘎”的折断声愈发尖厉。蓦然回首,却发现心中唯余白煞煞一片莽原。犹存的几根歪斜地蔓上我的试卷,满目混沌,蹙眉,停笔,仰望。骤然,微微泛黄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绣品叩着我的心扉。

那是我儿时的拙作。

小时候,冬至之日的大人背影忙碌又模糊。闲来无事,便央求外祖母教我刺绣。我用笨拙的手指握住针线,小心翼翼地扎进布中。丝线在我的小手中结成一团,稚嫩的线条组不成图案。不出几针,鲜红的血细细滴在绣品上,随之而来的是指尖钻心的刺痛,外祖母旋即将我的手指伸入她的唇间,轻轻吮吸。指上流过一阵阵漩涡,或痒或酥,晶莹的泪化作声声欢笑回荡在老屋。随后,她握了我的手,带着针线在布间穿梭。眼角的细纹,掌心的温度,化作雏菊微绽,和蔼慈祥;轻柔的指尖,翻滚的绣线,化作彩蝶纷飞,井然有序。素色布上弧线柔和,少顷便绣出几片云绵,一轮夕阳。

“刺绣最能凝神静气了。”唇边带着一丝浅笑,外祖母的话织进心间

我起身倚窗而望,月清明,夜未央。月色轻柔,似乎是从墙角处、屋檐下、鸟巢中、树叶间渗出来的,又仿佛笼着轻纱的梦。窗前正对着一面红墙,芳草参差,月影微动,姗姗可爱。墙前的沟壑草石上覆着清凉,在依稀的月色里静默着,反射清冷的淡紫色微光。冬至,被纷纷扬扬的雪托起,又在迷离的月光中沉淀。

我的心,在这冬至的抚慰下,慢慢沉静下来。

捏起一枚银针,五彩的丝线藏匿于指尖穿梭来去。持布,穿针,布中流出三端之妙,线中织就六艺之奥。凝眸,屏息,绣品上的花态如蝶冬意清冷,寒窗外夜色深沉月影斑驳。点点寒鸦惊起,许是绣线扰了冬至的宁静。银针追逐情绪流淌,溢满素布上的胭红花色。我轻眯起眼,拾起藤黄绣线,看准一处,刺出几点花蕊,更添精致。五缕花瓣半晕半绽,静默飘落。捻在指尖的,不是银针,是月色清明。依稀可闻的“沙沙”声,不是穿布,是素雪吊窗寒。绣线在纤纤玉指间翻飞,心亦如水沉静。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轻轻地,我在冬至素绢上,展开了一树携雪红梅。

聆听冬至的言语,怀着刺绣的悠然,我重新回到书桌旁,欣然在试卷上写完了余下的暮雪与月明。钢笔与纸面的摩擦声是雪落淡然,是悠悠小令。枝影映衬下的试卷越垒越高,端方如一女子,深沉又如一长者。褪去春日繁花、秋日鲜妍,洗尽铅华,素净雅致。人生本是一瓣暮雪灵犀,我愿携清净之心,栖居在冬至的宁静里。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风萧瑟,冬冷无人路。任潇潇暮雪洒江天,一针一线,从容自怡,一笔一墨,淡然稳。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